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,众多高等院校与研究机构云集于此,产生的尖端科研成果不胜枚举。前不久,这片代表着国内顶尖水平的科技创新摇篮,迎来了一项全新成果——基于扩散模型的生成式图像编码。
“你可以把这种编码技术看作一位‘画师’。”中国电信(601728)云计算研究院常建慧博士向记者解释了技术背后的创新原理,“这位经过AI扩散模型训练的‘画师’,可以根据提示重新‘作画’,还原图片的细节、纹理甚至光影,而不是像打印机一样机械地将数据还原成像素。”
在全球多媒体技术领域最具权威性的会议——IEEE国际多媒体与博览会议上,常建慧的论文从3737篇投稿论文中脱颖而出,成为本届会议唯一被授予“最佳论文奖”的研究成果,充分体现了这项成果的创新价值和应用潜力。
基于扩散模型的生成式图像编码自诞生之初,就是一个面向AI时代的技术解决方案。
在保证肉眼视觉效果的前提下,这种编码的图像压缩效率相比传统技术提高了1000倍,高压缩效率意味着对传输带宽和存储空间的需求大幅下降,有利于降低AI大模型训练成本、提高训练效率。同时,这也是一项“更懂AI”的图像编码技术,AIGC图片与这种图像编码技术的底座同为生成扩散大模型,二者产出的内容具备很多相同的数据分布特征,因此这种编码天然地适配如今日益丰富的AI生成式内容,能有效避免传统图像编码在压缩中的纹理丢失、还原失真等问题。
采访开始前,记者并没有料到这项全球领先创新成果的缔造者,竟然是一位入职仅一年的“95后”女孩,而中国电信云计算研究院的成立也只有短短一年半时间。
当被问起在央企从事科研工作感受如何时,常建慧回答了两个字——纯粹。
她告诉记者:“基于扩散模型的生成式图像编码是我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持续研究、积累的课题。入职后我与吴杰院长沟通了立项的想法,获得了很大支持。”
“为了全面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,我们建立了灵活的科研立项机制,赋予科研人才自主选题权,充分鼓励自由探索。”中国电信首席科学家、中国电信云计算研究院院长吴杰在采访中如是说。常建慧所在小组还集结了其他四位计算机领域的“95后”博士,分别聚焦不同的研究方向。
当高层次的人才阵容遇到开放协作的科研环境,一间不起眼的办公室也可以转变为成果产出的沃土。除了生成式图像编码,这里还提出了一项针对低空经济应用场景的“雾浓度感知跨模态融合方法”,同样受到国际学界、业界高度关注。
在与吴杰的交谈中记者发现,这位中国电信云计算研究院的“掌门人”也颇有来历。
长期在海外从事计算机科学、云计算、分布式算法等领域科研工作的吴杰,是2011年中国计算机学会海外杰出成就奖获得者、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士、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、欧洲科学院院士。2024年1月1日,吴杰的履历增加了两个全新的头衔——中国电信首席科学家、中国电信云计算研究院院长。
打造科技型企业的道路上,中国电信引进拥有国内外双重科研背景和丰富学术创新成果的学者,执掌企业战略性新兴业务的基础性、前瞻性、战略性技术研究。
这种“不拘一格降人才”的用人策略,为中国电信“降”来了领先的国际视野、创新的科研模式、高效的运作机制。
吴杰向记者详细介绍了这所研究院推动高质量科技创新的设计思路:“重点支持原创性、前瞻性和颠覆性的技术研究,不拘一格引进高水平人才,营造包容开放、宽容失败、鼓励探索的科研文化氛围,构建以产业应用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,充分激发科研队伍的创新潜力和创造热情。”
回想起应聘的经历,常建慧记忆犹新:“面试只有院长和科研助理两个人,旁边放着一堆简历。”
“一切从零开始,两个人,1000份简历。我过来任职的时候,身边不同岗位、不同领域的朋友,大多对研究院建立的可行性持质疑态度。”吴杰告诉记者,“我特别重视自主研发、自主创新的价值。研究院的成立,集团公司给了我们充分的自主权,自主招聘、自主定酬等,这一点非常了不起。”
一所成立时间仅一年半的研究院如何办理股票融资,两代科技创新工作者的共同选择,一片孕育信息通信核心科技的创新沃土……在中国电信云计算研究院,记者看到了中国电信创新驱动发展、逐梦科技领军企业的实践缩影——深化改革、崇尚科技、重视人才、自主创新、开放合作、面向未来。